💡
本文是我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第14届科技界闭幕式上的演讲。原文发布于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公众号。

上周二,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赵宝全副教授为全体初二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走进人工智能》的精彩讲座。赵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了 AI 的基本原理和广泛应用。尤其是他现场演示的AI换声换脸技术,更是引得同学们惊叹连连。然而,AI的能力也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担忧——如果 AI 技术被用来做坏事,那岂不是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于是,何天歆同学向赵教授提出了有关 AI 版权和责任归属的问题。我提问了自动驾驶技术的伦理困境。赵教授坦言,目前我们在 AI 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由此,我这样想:人类尚未为 AI 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既然 AI 带来的问题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的态度就尤为重要。有人将 AI 视为“敌人”或“对手”,思考的方向是如何限制 AI 的使用。例如,为了防止作弊和代写作业,许多高校和学术期刊明令禁止使用生成式 AI。技术已来,一味禁止行得通吗?不如主动拥抱它。

在我看来,拥抱 AI 的典范当属著名华人数学家、菲尔茨奖得主陶哲轩,他从一开始就积极探索将AI用于辅助研究的可能性。去年 9 月,他发起了一个协作项目,利用 AI 证明 4,694 条幺半群方程定理所蕴含 22,028,942 个关系。仅仅 19 天,该项目的完成度已达 99.9963%。尽管 AI 在数学研究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许多关键领域依然需要人类的专业知识与创造力,但是陶哲轩的做法展示了 AI 与人类智慧结合的强大潜力。

回看人类的科技史,蒸汽机取代马匹,机械化生产取代手工工人,这些技术革新都曾遭到过抵制。然而,事实证明,当积极面对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后,科技变革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进步。今天,我们面临着同样的情形——AI 的崛起可能会取代许多脑力工作者,同时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但可以预见的是,AI 在提升人类生产力方面所展现的潜力是不可逆转的。

AI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势不可挡。去年年初,OpenAI 公司推出 Sora 文生视频大模型,上个月 Sora 正式上线,标志着人工智能在视频创作领域的又一次突破。去年 10月份我在国旗下讲话中提出 OpenAI 的 o1 已经达到 985 水平,不久的将来会达到清北水平,甚至成为高考状元。没想到,2 个月左右,OpenAI 便推出了新版本 o3,其能力已接近博士生水平。速度着实令人震惊。

AI 技术可能是未来每个人的必备技能,与其惧怕 AI,不如与它共同成长。面对技术革命,我们不仅需要用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它,还需要具备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更需要用智慧和责任感去引导技术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技术才能受人类控制,才能为人类增添福祉。